腐植酸鈉在水產上的應用時間很短,基本是摸著石頭過河,業內相關人士也在多個平臺上做過一些專題探討,但其中有的內容并不準確,甚至有不少錯誤,筆者從事腐植酸鈉銷售多年,親自去多個產地考察,并且也在水產養殖中指導使用過,積累了一些經驗。為了更好地將腐植酸鈉在水產上應用,特將一些相關知識進行總結,以方便大家進行更多的探索與研究。
既然要在水產上進行應用,那就必需要了解腐植酸鈉的特性,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1、腐植酸鈉與腐植酸的關系
有些資料并沒有很清晰的界定兩者的關系,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筆者甚至看到有些廠家直接把腐植酸拿過來在水產上應用,實際上腐植酸大部分并不溶于水,直接使用基本是無效的。水產上應用較多的是腐植酸鈉,是可以溶于水的一種物質,至于其他的腐植酸鹽我們應用得還不是很多。那么腐植酸鈉與腐植酸到底是什么關系?腐植酸鈉實際上是腐植酸與氫氧化鈉反應后得來的產物,氫氧化鈉是清晰明確的,但腐植酸的分類卻有些復雜,首先腐植酸可分為天然的和人造的,基本分類見表1。實際當前,生產腐植酸鈉的腐植酸基本都是煤炭腐植酸,而煤炭腐植酸又可分為3個來源:泥炭、褐煤與風化煤。泥炭中的腐植酸含量一般在20%-50%;褐煤中腐植酸含量可在1%-85%;風化煤中的腐植酸含量可在5%-80%,這對于我們所使用的腐植酸鈉的品質肯定是有直接的影響。
2、腐植酸鈉的基本分類
在水產上應用的腐植酸鈉從外形上主要可分為粉狀、片狀、圓球狀和不規則顆粒這幾個類型。粉狀的腐植酸鈉主要采用干法生產(固體→固體),因腐植酸的來源不同,生產出來的成品在顏色上是略有不同的,此類產品的特點就是雜質稍多、成本低。片狀的腐植酸鈉主要采用濕法生產(固體→液體→固體),有排渣過程,采用滾筒外部干燥法,生產出來的成品雜質少,溶解度高,外觀呈黑色片狀晶體,含量越高,片狀越小。圓球狀的腐植酸鈉最早是由江西生產,采用圓盤造粒,使用方便,但一直面臨2個問題,一是腐植酸鈉含量不高(隨著含量的升高,球狀的外形越發不規則);二是溶解度稍差。不規則顆粒現在基本由內蒙供應,就是為了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相對粉狀片狀拋灑方便;二是相對圓球狀產品含量可以提高,現在主要是通過日曬法生產,也有一些公司開始上烘干設備。
3、腐植酸鈉質量的一般比較
在1979年,國家就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化學工業部部標準腐植酸鈉統一分析方法,后來在1987年12月,化學工業部又發布了腐植酸鈉的國家行業標準 HG/T 3278-1987(代替ZB G 21005-87),因此企業對腐植酸鈉的含量檢測是有法可依的。如果缺乏精細的檢測手段,也可以通過粗略的方法判斷它的含量。在有多個樣品的前提下,可用固定的水溶解定量的腐植酸鈉,通過顏色深淺、沉淀速度、殘渣感受來判定產品好壞:
(1)顏色深淺:在定量的水中溶解定量的腐植酸鈉,通過對比顏色深淺判定產品含量高低,顏色越深的越好,如果顏色都很深無法判斷,則可通過二次或三次稀釋對比來判定。另外請注意,濃度高的時候溶液是呈黑色的,隨著多次稀釋,溶液顏色會變成醬油色。
(2)沉淀速度:粉狀的產品通常沉淀速度較快,而片狀的產品則很慢沉淀。沉淀越快說明顆粒越大,不溶殘渣可能會更多。
(3)殘渣感受:可在杯中溶解腐植酸鈉,溶后即用手指在杯底移動按壓,粉狀產品基本有渣感,而片狀產品即使有沉淀,感覺上也應該是滑膩,無渣感。
以上就是腐植酸鈉的信息,希望對您有所幫助!